- · 《解剖学研究》期刊栏目[01/26]
- · 《解剖学研究》投稿方式[01/26]
- · 解剖学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1/26]
正常鼻骨细微解剖结构的影像学形态及法医学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鼻骨骨质较薄,且位于面部突出、浅在位置,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较其他骨骼容易骨折。由于鼻骨结构精细复杂且个体差异大,以及外伤病人常牵涉法律纠纷,故对提交鼻骨骨折的诊断和
鼻骨骨质较薄,且位于面部突出、浅在位置,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较其他骨骼容易骨折。由于鼻骨结构精细复杂且个体差异大,以及外伤病人常牵涉法律纠纷,故对提交鼻骨骨折的诊断和认定的准确性是医学和法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从传统的X线摄片、常规CT扫描到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扫描,诸多学者对鼻骨骨折的鉴别诊断作了大量的影像学研究,认为鼻骨的发育变异、骨缝及鼻骨孔等有时较难与鼻骨骨折鉴别诊断[1-2]。本研究利用MSCT图像处理技术,对鼻骨正常细微解剖结构的影像学征象予以多层面、全方位的三维立体观察并归类总结,提高对鼻骨骨折的鉴别、诊断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20例鼻骨无外伤史及无疾病史的志愿者进行鼻区MSCT扫描,其中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13~69岁,平均38.1岁(表1)。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有关医学伦理及法律条款规定。
表1 120名志愿者的性别、年龄分布(例)年龄段/岁男性女性合计10.0~19.9639 20.0~29. 30.0~39. 40.0~49. 50.0~59. 60.0~69.合计
1.2 方法
1.2.1 MSCT扫描方法
采用64排SOMATOM Definition AS多层螺旋CT机(德国西门子医疗集团)。薄层扫描参数:层厚2.0 mm,层距2.0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 mA。采取头先进仰卧位MSCT扫描[3-7]。
1.2.2 观察方法
分析鼻骨的MSCT薄层图像(包括横断面和冠状面)的骨骼形态特征,再将图像重建为层厚0.6 mm、层距0.5 mm的骨窗图像,并导入Syngo Imaging XS三维处理软件(德国西门子医疗集团),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或者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等,在此基础上对鼻骨细微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7]。
2 结果
2.1 鼻骨基本结构
鼻骨为左、右基本对称的片状骨组成,该片状骨靠近额部端较厚,靠近鼻尖端较薄,且从额部端至鼻尖端逐渐变薄。
鼻骨由四缝、两孔及一缘组成(图1)。其中四缝包括左、右两侧鼻颌缝,中间的鼻间缝以及上端的鼻额缝,某些个体的鼻间缝或者鼻颌缝中存在缝间骨。两孔为位于左、右两侧片状鼻骨的鼻骨孔,位置左右基本对称。一缘为鼻骨下缘,与鼻软骨相互咬合。除此之外,在某些个体中,在片状骨的鼻腔面还可见血管压迹,与文献[7-9]报道一致。
图1 鼻骨VR三维重组
2.2 鼻骨细微结构
2.2.1 鼻颌缝
鼻颌缝是左、右片状骨与上颌骨额突间的缝连接。多在横断面图像上观察到,自鼻骨出现直至消失,各层图像上均可显示,且缝端圆钝,无错位或扭曲。在120例样本的VR或者SSD三维重组图像上,左、右鼻颌缝走行多呈“八”字形,鼻颌缝的宽度不超过4.2mm,缝长男性为(28.)mm,女性为(25.)mm。
2.2.2 鼻间缝
鼻间缝位于左、右片状鼻骨中间,与鼻额缝相连并延伸鼻尖的缝连接。在冠状面上不易观察,仅在1~2层面图像可以显示,故多在横断面图像上进行观察[3],自鼻骨出现直至消失,各层图像上均可见呈垂直或略斜于鼻骨的线形透亮影。在120例样本的VR或SSD三维重组图像中,有呈锯齿状、细直线状或“S”形线状的鼻间缝,这与左右两侧鼻骨的发育有关。鼻间缝缝长20.3~34.5 mm,其中男性为(25.)mm,女性为(23.)mm。3例样本在鼻间缝中间发现游离的缝间骨,缝间骨的大小具有较大差异性,其中最大的缝间骨为2.0mm×3.0mm。
2.2.3 鼻额缝
鼻额缝位于鼻根部,是鼻骨与前额骨的缝连接,且鼻颌缝与额颌缝相互连接。该缝隙与鼻颌缝、鼻间缝相比,较紧密。在120例样本中,均未见明显可通透缝隙。冠状面观察较清楚,表现为深浅不一、横行的小锯齿样透亮影;在鼻根部的各层横断面图像上均可显示。在三维重组图像中可见鼻额缝的长度与左、右鼻骨的宽度相关,鼻额缝的长度男性为(10.)mm,女性为(9.)mm。
2.2.4 鼻骨孔
鼻骨孔多出现在左、右片状鼻骨上,其中有小静脉走行。鼻骨孔多呈小孔型,但也有孔径较大的,其中最大的鼻骨孔大小为9.2mm×5.2mm;鼻骨孔也有少数个体为线条状,且其出现的部位也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多位于鼻骨的中部,基本位于距离鼻额缝与鼻间缝1.1 mm,距离鼻颌缝0.8 mm,距离鼻骨下缘1.7mm的区间范围内。在120例样本中,双侧均发现鼻骨孔者42例(35%),单侧发现鼻骨孔者72例(60%),未发现鼻骨孔者6例(5%)。鼻骨孔走行可垂直或者斜行穿过片状骨,该结构和其他结构不同,在MSCT横断面图像上并不能100%显影[4],故常需要结合冠状面、横断面薄层图像,以及三维重组图像共同确定。
文章来源:《解剖学研究》 网址: http://www.jpxyjzz.cn/qikandaodu/2021/0507/485.html